跟我试驾 2016-04-16
长安的无人驾驶技术太可怕了 G哥快要失业了!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无人驾驶技术普及了,人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将来的某一天,无人驾驶技术足够成熟了,那么是不是就不会再有拥堵,不会再有交通事故,也不会再有违章?如果从安全的角度来说,经过技术的不断进步,让所有的车实现无人驾驶,那么在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被完全消除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既然要让无人驾驶技术成为现实,当然需要在这方面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潜心研究,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在看了许多国外厂商关于无人驾驶的概念和报道之后,G哥一直期待这些技术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我们触手可及、能够真正进行体验的现实。没想到今天的长安汽车的一个电话让G哥兴奋不已,因为电话的内容竟然是:国内首家无人驾驶长测体验!

作为一个从小就对汽车拥有浓厚兴趣的汽车媒体人,对于无人驾驶技术,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无人驾驶可以通过高度智能化的技术,对交通安全起到难以估量的提升作用,可以让普通驾驶者从此告别不文明驾驶,甚至再也不会堵车;忧的是,如果有一天所有的汽车都不再需要我们动手驾驶,那个时候开车这件乐事,是不是也就该不得不说拜拜了?

 

长安无人驾驶介绍

 

来到了长安汽车内部的实验场地之后,面前一辆看似无异的长安睿骋,就是这次活动的主角了。从整体外观上来看,无人车与普通车并无明显区别,车顶的天线,与车身前后左右所多出的雷达探测仪是无人车的主要特征。系上安全带,开始行驶后,车辆会自动按照预设的路线自动控制油门、刹车、以及方向,乘客只需坐着即可。 

此次无人驾驶体验主要展现转弯、遇障碍停车再启动、跟随前车、超车功能。实现以上功能的主要核心部件为一个毫米波雷达,多个激光测距雷达,一个高清单眼摄像头及一个GPS定位系统。车顶上方的这个雨伞形状的小罩子实际是毫米波雷达,可以探测到车身周边的物体信息,例如距离、快速靠近的物体等,以便提供足够的信息给车辆判断下一步的驾驶行为。同时,安放在车顶的GPS接收器,主要用于接收地图信息,是汽车互联的重要载体,也方便后方数据整合。

目前长安所采用的地图信息精度为分米级,通过GPS接收器感知当前路况信息,再通过前方的激光探测器对路上的实际障碍物进行调整。据悉,在之前的实验测试时,长安这台实验车型已经跑到了法律允许的120km/h最高时速。

 

位于车头的激光探测器,探测精度约为2cm,而最远探测距离达到70米,以G哥的实际试车经验来看,普通车辆在时速100km/h的时候全力制动距离大约为40米上下,70米的探测距离足够车辆完成从发现危险—到做出反应--再到实际完成躲避这一系列的动作。当然,前提是在不超速的情况下,安全方面足可以放心。前风挡后面的这个家伙可不是行车记录仪,这个摄像头的作用就像无人车的眼睛,用于监测地面行车线、红绿灯信号灯,因为雷达是没有办法监测到这些的。

 

在路口转向时,车载电脑会与交通系统通信,在经过红绿灯红灯时先停下,然后根据路线规划转弯。路遇人行道时,车辆也能自动识别,进行预备减速或者适当减速工作,而当传感器检测到有行人通过时,就会直接刹车到停止等待行人通过。

实际上,以睿骋为原型的无人驾驶车真的是个原型,只有在研发阶段才是这个样子,真正量产后外观肯定要更加完整和谐。

 

模拟日常驾驶环节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自适应巡航,通过前探测雷达与激光探测器,在前车停下之后会逐渐刹车,前车启动后后再跟随前车启动。整体与前车的距离保持在2m左右。整体在控制方面没有问题,不过有一点G哥想要吐槽的时,自动刹车与车载程序配合的似乎还欠缺火候,刹车-启动都有点猛,就像是新手在开车一样,不是很舒适。好在目前这台车还仅是技术验证车,距离量产还有很久的时间,足够长安的工程师们完成精细化的调整了。

超车这项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动作看似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是对于无人驾驶汽车来讲,却是一项非常难的技术难点。因为在超车逻辑上,车辆会先完全并到旁边的一条道路上然后再进行超车,这就需要电脑同时进行几个方面的数据处理,全车的探测器几乎都要同时工作。

目前长安的这套超车逻辑成熟的比较高,车辆会自动判断超车时机,在适合超车时,车辆便会加速超越前车。

 无人驾驶车辆的操控目前是由一个平板电脑进行控制,按一下“开始”就能开始行进,工程师表示量产的话这个平板电脑可能会变成中央显示大屏。平板电脑可以显示车辆目前的行驶状态,行驶速度,前方的红绿灯信号灯,而要想停下来的时候按一下Stop键就可以了。

 

总结:

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时间并不长,与汽车诞生一百多年的时间相比可能并不值得一提,但这项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对于汽车的发展却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经过精确设置的高运算速度计算机可以实现超过普通人类的反应速度、控制精度数倍,除了在交通安全方面的贡献,对于降低排放,保护环境的贡献也绝对不可小觑。

首个汽车吐槽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