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视驾 2021-02-08
掌门亲临冬测现场 恒驰量产呼之欲出
喵可
恒大集团董事长许家印到场,并宣布恒驰产品冬季测试开始。对于电动车而言,高寒项目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作为集团最高领导,亲力亲为过问这一组具体的产品测试,其中意味不言自明,恒大造车项目已经推进到即将量产交付的阶段。现实是对质疑的最好回答。

恒大创造了新打法

恒大启动造车项目以来,受到很多质疑和关注。原因很简单,在互联网“侵入”汽车行业之前,这个行当主要吃的是经验。导致人们总是从经验出发,看待业内所有动向。一旦不符合心目中的“框框”,怀疑和诟病就都来了。特斯拉崛起过程,教育了一大波人。但它的业态并非全部,恒大换了一个新打法,也必须在质疑中前进,这是恒大的宿命,没什么可抱怨的。

恒大不同于“新势力”,不搞滚动发展,也不寻求一边融资一边找代工。而是采取高举高打的方式,收购了一连串的技术方案和供应商,快速组建研发、生产团队,快速整合庞大的供应商队伍。实际上,恒大的这一套做法无须太多谋略,凭借资金优势一路平推。

和恒大一样有钱的车企,没有这个需求。有这个需求的,没有恒大的资金优势。恒大做法就出位了,引来若干口诛笔伐。除去少数别有用心的,多数批评恐怕只是为了调适自身的不适应感。毕竟这么做的,只有恒大一家。

前面节奏是快了一点,恒大没有在厂房建设、生产线配置和技术积累上磨磨蹭蹭,但在车型开发上非常谨慎,严格遵循全套正向流程的标准。这时候网上“双标”又来了,说恒驰车型推出太慢。恒大到底是慢还是快?其实很简单,该快则快,当慢则慢。和开车几乎是一个道理。

冬季测试,恒驰量产呼之欲出

如果把验证看做车型开发的一部分,那么恒驰SUV组团到牙克石开展冬季测试,对于业内人士来说,意味着恒驰汽车距离正式量产交付,已经近在眼前了。

其实对于汽车设计和工程专业来说,开发和验证刚好是过程“互逆”的两个阶段。

开发需要进行目标设定(整车)、目标分解(系统、子系统)、开发与系统匹配(零部件)。而验证则分为零部件试验、系统开发试验(虚拟实物验证)整车试验、整车道路试验。前者由整车分解到部件,后者则逐级从部件到整车,冬季试验,是继台架试验之后,几乎到了路测验证的最后阶段(高温高湿低温高海拔等环境试验并无先后之分)。

对于EV来说,低温试验对于电池系统的标定和整车热管理标定,至关重要。续航和冬季电池折损,是消费者非常关心的内容,都和冬季试验有关。

消费者不了解的是,恒大正通过寒冷条件,验证电池热管理策略是否有效。在不同低温条件下标定整车续航、动力特性。更重要的是,在环境温度低于电池最优工作温度时,电池热管理系统仍能保证除霜、电池快速加热,从而让车辆正常工作。

单是低温下标定电池包的充放电功率,就需要复杂流程。这也是为什么此次恒驰汽车在牙克石试验基地预计逗留3周的原因。

在整车验证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得出来,恒大尊重科学和研发的规律。这是许家印亲自定调、并身体力行主持牙克石试验的又一个原因。整车标定的水平,关系到产品的成熟度,也体现了恒大对于产品完善度的把握。恒驰EV首款车交付,这一炮必须打响。

恒大的子系统开发,由于资源和研发团队优势,已经比常规时间快了一倍有余,到了整车验证阶段,过程是无法加速的。认为恒驰产品出的太慢,可能出于不了解研发流程的外行言论。

战投站台恒大

对于恒大造车,资本可能比舆论,也比普通投资者看的可能更清晰。2020年9月,恒大汽车通过配售新股募资40亿港元,投资方包括腾讯、红杉资本、云锋基金及滴滴出行等投资者。

2021年1月24日,恒大汽车再次融资,向6名战略投资者定向增发9.52亿股新股。共引资260亿港元,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股权融资之一。这六家战略投资者不仅投资入股,且自愿锁定12个月,做出与恒大汽车共进退的姿态。

恒大快速产业转型的轨迹表明,互联网思维整合资源、快速规划专业化分工和产能部署,引入战投的同时,引入/自研技术落地实用化,从而实现恒大模式为样板的造车理念,是完全可能的。

互联网+新能源,一方面早期阶段降低了产业转型的门槛;另一方面,也使得只有少数积累了雄厚资本和资源的头部企业,借助互联网和产业集成优势,实现快速转型和产业进入。从这一角度,小玩家逐渐边缘化,造车门槛不降反升,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能源市场,经过新势力这一波浪潮的洗礼,已经逐渐过渡到大玩家入场的时期。传统车企下场,新势力的头部公司参与,还有必须单划一类恒大造车项目。恒大汽车的投资预算规模,决定了恒大可以依靠大规模成本优势碾压的玩法。

在此之前,必须要达成高水平的产品成熟度。恒驰汽车的冬季测试,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舆论只须稍安勿躁,就能听到恒大汽车项目,距离自己设定的目标,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的脚步声。


首个汽车吐槽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