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视驾 2017-08-27
不抄袭何以谈设计 车企抄袭门到底害了谁?
最近的“我们是谁”系列吐槽很受追捧,由于热度高,易改编,所以衍生了一系列令人忍俊不禁的行业故事大爆料。其中,借乙方的名义坑竞品甲方的文案以BBA大战最为经典,但居然没看见众泰的竞品坑众泰。难道众泰的竞品公关全去团建了?还是众泰的竞品根本不屑?

答案是什么大家一定心里有数。

众泰这个以抄袭闻名于世的车企,虽然有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阿Q精神,但无疑是中国奇特的市场经济催生的一朵奇葩。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那个控诉双环抄袭长达12年,终在2015年败诉的本田,抑或那个刚进中国市场就被毙掉的New Balance运动鞋品牌?

 抄袭者被法律制裁,以维护市场秩序这件事情在中国根本是不存在的。

诚然,我们知道,国产品牌还在一个不成熟的发展阶段,短期内难以追上那些历史悠久的舶来品,所以适当的自主品牌保护是必要的。它最起码能够让“弯道超车”这个看起来违背物理规律的事情变得那么的理所当然。资本的累计需要手段,我们只有“默认抄袭”这一种。

 当年日本的汽车工业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也大肆模仿欧美风格。美其名曰像业内前辈学习,其实就是抄袭。既然抄袭是后起之秀的必然发展史,那么抄一抄也无所畏,只要别妨害自主品牌的利益即可。

然而,逆向开发之下,车型的数量是上来了,销量也上来了,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其他问题。比如说质量。自主品牌车型的百车故障率投诉率排行榜都是单拉一张表的,因为普遍不如合资品牌车型。毕竟核心技术都在人家口袋里,你就是拆了辆车,把里里外外每个零件都仿出来,还是会在衔接上出问题。

 又比如说自主开发能力。迄今为止,中国的自主开发能力也就在电池和电机上有一点炫耀的资本,其他的都还停留在正在积极提升正向开发能力的构思阶段。其实虚拟的创新和没有创新没有本质的区别。

 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我们不能把自己唯一的长处给扼杀了,但也不能一味地沉浸在自己一手编织的幻梦里。如果不把力气花在技术累积的关键点上,我们可能还会再挣上几个千万的胜诉赔偿金,却始终无法挺直腰杆做车。

想要了解更多汽车资讯,也可以请关注G哥私人微信账号“goshijia2015”,我们在群里等你。

首个汽车吐槽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