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视驾 2017-09-14
汽车市场有多魔幻? 看下他们就知道了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你怀着无比鸡冻的心情,带着你请来的”老司机”一同前往4S店选车。本以为“老司机”会用什么犀利的眼光选出一辆最适合你的车,结果发现他见车就开始重复一套鬼畜三连击:

1.拿手按压发动机盖,看看能不能压变形,不变形,说明是好车。

2.大力摔车门,如果声音低沉且厚重,说明是好车。

3.按喇叭,如果喇叭声音能大到跟火车对刚,说明是好车……

 此时你会发现,4S店的销售顾问和其他的年轻顾客正用一种奇怪的眼神打量他,他却浑然不知道,并沉迷自己最终选出来的那辆“好车”不能自拔…         

看到这里,有的小伙伴也许在笑,有些则会不解……我家长辈驾龄比我年龄都大,他们一直都这么教我的啊?有什么问题吗……

那么,今天我们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从鬼畜学的角度来聊聊这套中国人独创的荒诞“评车”方式,凭什么能大行其道至今。

在这之前,我必须阐述一个大前提:中国汽车市场虽已是全球最大,但仍是初级市场,汽车小白或半懂不懂的人们依旧是主力消费人群。他们可能才开始购买人生中第二辆或者第一辆车,甚至还没开过除开教练车之外的其他车。

消费者需要什么,厂商当然就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但如果消费者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呢?这时候难道还能说“消费者都不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之类的金句吗?

 

普通消费者,选车标准大致有如下几条:

1.外观要好看

比如SUV就是大气,三厢轿车就是长。MPV是啥?两厢小车能开吗?

2.内饰要壕

视觉上是不是有档次,有没有豪华感、高级感。

3.空间要大

都花钱买车了,为啥不买个能把全家都装得下的车?万一世界末日了呢?还能愉快地带上全部家当。

4.鬼畜三连击

就是前边提到敲铁皮、摔车门、按喇叭……以此标准来判断汽车的……也许是质量?

再来看看车评人是怎么评价一辆车的:

1.外观:基本只做描述,不过多评价,因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只要不是丑出天际。

2.内饰:比较在意有没有符合同级别水平,也不会过多评价。就算差点意思,最多减点分,就算要评价,那也是看内饰里的功能、按键是否设计合理,用着顺手与否。

3.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会专门做功课,亲自试驾,并借助器材、场地、实际道路进行测试,最后作出结论。这一点,才是一辆车之所以能作为一辆车而存在的最核心部分。

所以,在我国,小白去买车就很容易被骗吗?并不,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车,只有对你来说完美的车,这取决于你自己的用车需求、用车习惯、个人喜好、购车养车预算等。说直白点,在中国市场,才会发生消费者不懂车就很难选到适合自己的车的情况。

我们举个发达国家的栗子:美国

美国人实际上是最早开始享受汽车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国家。早在1908年,福特T型车就凭借自身独有的强大优势,开始承载着美国人民四处奔腾。加上如今的美国人均收入水平较高、汽车售价较低,地广人稀导致公共交通不够发达,所以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汽车。在他们眼里,汽车扮演的更多是一种工具化的角色。

不过,拥有百年汽车文化的美国人民,也不是人人都懂车的,可他们大部分人都能选到适合自己的车,为何?

恒久远、永流传的理性消费观 

这东西靠的是传承,是汽车文化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就算美国人民不是人人都懂车,他们也会很清楚的意识到,对于一辆汽车来说,最核心的部分在于三大件,在于肉眼看不见的地方。这些直接决定了一辆车能不能顺利地载着你从A地移动到B地。 

消费者一旦拥有了这种虽然浅显但理性的意识时,自然厂商也愿意花更多的功夫在消费者“看不见”却又最关心的地方,而不是首先考虑把看得见的地方做的多么耀眼。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厂商会认真造车,不做表明功夫;消费者就算不去求助“懂行”的大佬,也能买到适合自己的汽车,毕竟在他们的市场里,销量才真的能说明一切。

反观我国汽车市场,正如上文中所述,消费者的购车理念是扭曲的,本末倒置的。而厂商并没有义务,更没有能力去扭转消费者的观念,只能顺从市场,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市场售价就在那儿摆着,研发是需要成本的,厂商能又能怎么办?

所以你会发现,总有那么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汽车,销量高到令人发指,但有不少车主的实际评价与销量是不相匹配的。不过就算这样,销量依然坚挺,毕竟大部分车主压根没开过几辆车,他们并不知道一辆真的适合自己的汽车是什么样的体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在全球市场口碑都不错的车,在中国市场反而销量惨淡;而一些在全球市场评价一般的车,在中国已然成为“神车”……

老一辈的落后观念传承

在中国,汽车真正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也不过是近十年的事,真正算得上老一辈消费者,已经购买过四五辆汽车人群,屈指可数,对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来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就算是这些群体,也存在开了大半辈子车都没吸收过新理念,新知识的人。

而更多的所谓老司机是:驾龄很长,摸过的车也不少,不过对于汽车的理解,大都是一知半解,甚至买车也只是近十年内的事情。他们的驾驶,甚至汽修经验,固然丰富,可这并不能代表他们储备的知识都是正确的。毕竟,他们学开车的那个年代,哪里有什么先进的理念与科学的引导可谈,师父教什么就学什么。

一旦脱离这个圈子,就再也不会去接触新的知识,哪怕这知识是很基础的。所以,“一压”、“二摔”、“三按”这种肉眼可见的表明功夫,甚至根本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的伪科学能被发扬光大到现在,继续误人子弟,也就不足为奇了。

安妮薇,什么事情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地经验积累,我国的汽车市场也是如此。我们现在虽是初级市场,但我们人口基数大,市场规模大,我们的市场预期成熟速度亦是其他国家所无法企及的。

待到市场主力消费人群已经变为早已购买过很多辆车,且至少是90、00后的时候,也许这个市场会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希望,真正能实现厂商良性竞争、消费者理性选购。

往小了说,我们消费者才能真的体会到汽车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而不是麻烦;往大了说,只有市场环境变好,我们国家自己的汽车工程师才能有足够大舞台施展拳脚,帮助我们自己的汽车品牌研发制造出能在国际上有强大竞争力的汽车产品。

想要了解更多汽车资讯,也可以请关注G哥私人微信账号“goshijia2018”,我们在群里等你。

首个汽车吐槽社区